现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访汶川水磨古镇,学抗震救灾精神---记党支部主题活动
[发布时间:2010/12/16 作者:党支部]
    

    2010年12月11日,超导中心及CAD中心二支部共13人赴地震重灾区汶川的水磨古镇开展了“访汶川水磨古镇,学抗震救灾精神”的党支部主题日活动。
水磨古镇位于汶川县西南,岷江和寿江交汇处,距震中映秀5公里,地震前曾是一座高耗能工业重镇。由于距离震中较近,古镇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严重受损,房屋全部倒塌,农田土地大量流失,伤亡人员总数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由成都前往古镇的路上,我们领略了强烈地震给大自然留下的累累伤痕,人类的渺小在瞬间变得清晰而真切。一条条泥石流从山顶一泻而下冲涮过的痕迹似乎仍然向人们陈述着他们所经历过的巨大灾难。大山在流泪,经历过人在流泪,看到的人也在流泪。在那滚滚的山石之下,不知埋葬了多少人的梦想和希望。山石如此,难以想象,我们正前往的那个水磨小镇经历了何等残忍的生离死别。
    来不及多想,碑石上“水磨镇”三个大字即映入了眼帘,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直接在占地面积61117平方米的“水磨羌城”脚下下车,映入眼帘的是坐落于寿溪河畔,极具羌族风貌的百余幢民居,看不到一点儿地震的影子。沿着巷子深入,一户户新房矗立在小街两旁。沿着“水磨羌城”一路向里来到广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楼阁、白塔等老街景点,同时也看到了宣传栏里陈列的古镇的变化图片。震前这里曾是一个平凡而又平静的山区小镇,到处是普通甚至破旧的民房和下雨天就会泥泞不堪的老街;地震之后,房屋全部倒踏,小路全被掩埋,满目疮痍;在广东佛山的援建下,小镇浴火重生,风景如画,俨然一个现代化的文化名镇。
    了解了老街的过去和现在,走进重建后的“禅寿老街”,感受传统文化在这里的延续,藏羌汉建筑艺术在这里的融合。老街长1300米,长长的红砂石板路,两旁错落有致的灰砖白墙、木门雕花的川西民居,整齐划一的仿古门牌和店招,飘香的水磨老腊肉,鲜嫩的豆花,九大碗的流水席,还有羌族老妈妈的传神刺绣竟让人感觉置身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一条街。所不同的是,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大红灯笼、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随处可见的“特殊党费援建项目”、“特殊党费援建农房”的牌匾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这条老街的真实身份。
    水磨古镇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景观并不是组成其商业核心区的“禅寿老街”和“水磨羌城”,更让人震撼的是座落于其中的“汶川八一小学”和“大爱无疆”的石碑。虽然小学楼房的建筑风格极具民族特色,但是其先进的装备肯定能让这里的小学生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们一样体验到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大爱无疆”的石碑虽然并不像其他景观那样出彩,但是单单是“大爱无疆”这四个字足以让人们全身心地体会到其中的感动和幸福。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水磨古镇在党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已经从大地震的阴影中站立起来。政府在地震后也对水磨古镇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外迁63家高污染企业,希望将未来的水磨调整成以教育、旅游、休闲为主的新经济结构。现在,水磨古镇的“西羌文化特色羌寨”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西羌名城,文化古镇”是对今天水磨古镇的最好诠释。
    水磨古镇地震前后的变化让我们感慨万分。发生强烈地震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顽强奋战,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创造了世界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这场举世瞩目的抗震救灾斗争,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展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弘扬,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鲜明写照,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大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灾难考验民族意志,艰难砥砺国民品格。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困难、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灾区人民对逆境的坚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关爱的感恩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学习精神,在日常工作生活遇到挫折时,不为困难所吓倒,迎难而上,做好每一件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清自身职责,从我做起、从本职做起,把对祖国的深爱、对灾区人民的关切,对抗震救灾英模的敬意,贯穿到日常工作学习中,努力取得优异成绩,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科学工作、认真工作的人,用我们在大灾面前所展示的大爱,去照亮以后生活、工作中的每一段路,怀着一颗责任、关爱、感动的心去书写平凡、创造奇迹,用我们优良的服务、骄人的业绩去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每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会好好珍惜现在,做一个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人,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