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勤奋与智慧铸就成功———记超导中心首位博士毕业生李果同学
[发布时间:2008/04/30 作者:超导宣传组]
    

    2007年12月26日一大早,李果起了个大早,不到6点半就起来了,在成都的校园内这算得上早起。因为有重要的事,他也睡不着了。洗把脸,刷好牙,李果花了点时间着装,毕竟,今天不是个寻常的日子——他博士论文答辩的日子。
    9点,吃完早饭的李果早早地等在了4306,心里还一直安定不下来:怎么就这么快答辩了?是啊,所有进入研究生学习的同学哪位不期盼着这一天;但这一天真的到来时,又有谁不紧张激动?李果猛吸了几口气,努力使自己安静下来。紧要关头,可不能掉链子,他自言自语。
    9点30分,评委在导师赵勇教授的引导下来到答辩会场。和评委们握手的时候,他又开始有点紧张了。毕竟,这次答辩的评委阵容是强大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张酣教授,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的周先意教授(人事处长),山东大学的韩圣浩教授(副校长),本单位的王豫教授和蒲明华教授。不过,稍息片刻,他又安定下来,一来紧张将影响答辩时的表达,二来他对自己的准备还是有底的。
    11点30分,两个小时过去了。答辩委员会内部讨论结束,李果再次来到评委们面前,这次写在脸上的依然忐忑。当答辩委员会主席张酣宣布,李果以全优的成绩通过了这次答辩,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内心深处轻轻地松了一口气,用导师赵勇教授的话说,“现在我们的李果同学终于是个准博士了”。对他而言,这不是个简单的时刻,他的眼前掠过了4年多来在实验室度过的日日夜夜,快速闪过了和恩师讨论的许多时段,还有与师弟师妹们一起共同度过的时光。快要离别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激动、伤感和感谢。
    2003年9月,李果从土木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系转到到超导中心学习,成了中心成立后的第一批正式研究生,师从赵勇教授,专业方向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初入师门,又恰逢专业调整,刚开始的一段日子对李果而言是艰辛的。虽然有较好的数学物理力学底子,但依然有很多东西需要补充。他的一个理念就是:将基础打深,并具有一定的广度;不同领域必有可以相互借鉴的东西。半年的时间,他还算顺利地完成了基础知识的转型,也对超导研究的领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是充分涉猎超导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时段。从超导材料,低温超导体、高温超导体,超导应用,超导物理基础理论,李果均有所接触,这为其博士阶段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另外一方面,他坚持英文文献的阅读。较好的英文功底,他很快掌握了超导科学领域内常用的技术词汇,也积累了科技论文写作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广泛的阅读,他了解到了超导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方向,国内外知名机构的研究水平,并初步洞悉了领域专家选题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方法。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选择了继续学习,成功获得硕博连读资格。
    又是新的一个学年,要选题了。通过考察,并结合超导中心的实际情况,李果将自己课题的主要方向定在了涂层导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因为高质量的涂层导体是当前高温超导材料实现大规模电应用的关键一步。方向定了,李果很快进入了文献调研阶段。在4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他借助学校所有的数据库,从SDOS、AIP/APS、IEEE到IOP,以及学校图书馆的旧刊资源,另外动用了许多社会资源,从Kluwer、Nature和Science等数据库获取了大量的文献,并按方向、研究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总结。这个过程是艰苦的,很多时候是无聊的,因为文献阅读量太大。但是,这个阶段是极其重要的。用我们主人公的话说,“这个阶段的阅读使我产生了灵感,通过比较别人的方法和讨论过程,我得到了很多新的想法”。
    很快进入博士学习的关键时期,论文的实验工作,论文的整体进行和科研论文的撰写。李果在这一阶段进行得还算顺利。在赵勇教授、蒲明华教授的指导下,他较快地找到了突破口。课题组很快找到了一种颇有潜质的涂层导体缓冲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另外又找到了一种超导层的制备方法。这个意义上,他是幸运的。但是,幸运并不是凭空降落的,灵感并不会自己来。没有对课题的熟悉,对研究对象的深刻认识,对材料性质的了解,这一切都无从谈起。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一点在他身上是适用的。扎实广泛的基础,良好的外语水平,较为活跃的思维,积极刻苦的态度以及长时间的付出,李果同学较为顺利地走过了博士学习的这一个阶段,并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和多项发明专利申请。于是,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天。
    我们主人公李果同学兴趣极为广泛,体育锻炼、阅读、旅游等等。体育活动方面,他一直是超导中心篮球队的绝对主力;另外,其乒乓球、羽毛球技术在中心内也算得上号。阅读层面,他对国学尤为喜欢,特别是传统的诗词、古文和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比如道德经,南华经等。关于这一点,他的理解是,不能满足于做个有知识的人,还要做个有文化的人。